一名中科院博士剑走偏锋的地图人生

2016/12/2 10:43:31 0人评论 4062 次 分类:新闻资讯

       2014年,由中科院研究员郝晓光主编的1:6000万全套新编《世界地势图》出版了,引起了多方关注,泰伯网当时也进行了报道。

  《中国国家地理》主编、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单之蔷曾这样评价:新编世界地图是地图界的一场哥白尼革命,打破了过去一个角度看世界的惯性思维模式,不只是地图的革命,更是思维的革命。

  作为新编世界地图的创立者,郝晓光为何能够突破惯性思维?如何想到要用竖版地图的形式来颠覆人们的认知?......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作家谌胜蓝曾在《科苑人》上发表了一篇纪实文章,讲述了郝晓光的事迹。谌胜蓝本人直言,她喜欢写文化散文和纪实文学,对人物有天然的敏感。接触郝博士后,被他的情怀、精神与成就深深打动。

  1958年5月,郝晓光出生在上海复旦大学校园。7岁后,随父母北上京城。书香家族与环境,使他从小骨子里浸入了“中国式贵族”气质——以天下为己任,一往无前。而特殊岁月里的干校和知青生活,又为这个“中国式贵族”补充了平民情结的“钙”。1977年,在最底层的知青点上,郝晓光考进上海同济大学,成为测绘专业的一名学子。后来,他又在母校完成了博士后研究。目前,他的身份是中科院地球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4月7日,北京朝阳区中科院地理所举行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内座无虚席,郝晓光带来了关于藏南地名补白及地理学的演讲。

  听众用如雷的掌声回报了演讲的精彩绝伦,并惊叹郝晓光对于藏南历史、文化与地理的如此熟悉。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的演讲,是郝晓光积蓄十年力量的一朝迸发。

  历时十年研究一个课题,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数十次进藏;意味着在平均气温零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地47%、紫外线辐射是内地5倍、平地行走也如同负重20公斤、躺下不动心脏负荷等同于内地爬上七层楼的环境下一次次考察;意味着穿越无人区的考验;意味着从清晨到第二天凌晨遇不到一户人家;意味着在简陋的兵站或者藏民家中留宿......

  藏南,祖宗留下的土地,1914年,因为一条“麦克马洪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为印度非法控制,成为国人心中半个世纪的痛。

  2006年,郝晓光一头扎入藏南,4年后,首度发表相关论文,直到2016年的“中国地理大讲堂”。此时,距离郝晓光介入藏南研究,已经整整10年,可谓“十年一剑”。

一名中科院博士剑走偏锋的地图人生

  十年一剑藏南路,可谓漫长。不过,比起他的系列世界地图历程,还真算是“小巫见大巫”。

  2014年春节,郝晓光带着刚出版不久的竖版世界地图,从广州骑自行车500公里,途经肇庆时,将地图送给了这个原版世界地图的诞生地(初版中文世界地图为430前,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绘制完成)。郝晓光戏言此举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之所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因为竖版世界地图从诞生到出版历时13年!

  13年来,郝晓光和他的地图到底经历了什么,不妨回顾期间的一个片段。

  由于种种原因,竖版世界地图诞生后,迟迟不能出版。2004年1月,国家测绘局终于要求在湖北召开新版世界地图专家论证会,郝晓光高兴得像个孩子,和团队成员们一起为会议的召开精心准备:复印会议材料、制作演示光盘,诚恳上门邀请专家。

  就在万事具备的时候,论证会突然被通知取消。接到通知的湖北省测绘局震惊又难过,甚至不忍心告知刚刚去宜昌出差的郝晓光,但是他们不得不告知。

  获知消息的郝晓光准备立即回武汉。虽然希望微乎其微,但是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要争取。长途客车司机迟迟不肯开车,因为车上只有四个人。郝晓光二话不说,买下所有空座位的车票后,客车发动了。

  车到武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项目组成员能做的,就是到汽车站接他。那个冬夜显得如此寒冷,偌大的汽车站,只有寥寥几个身影。

  那一年的除夕夜,郝晓光收到许多朋友的短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朋友们不知道,此时的郝晓光正进行新一轮的努力: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关于世界地图的科普读物。

  出版社很看好这个项目,各项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新的希望似乎又在眼前。然而不久,他又被告知:选题又没有获得审批。

  面对不知是第几次希望的幻灭,郝晓光说:就像粮票,原来谁也离不了,现在人们还是终于适应了没有粮票的日子。总有一天,《系列世界地图》会被人们接受。

  当时光在曲折中行进到2013年,当竖版地势图终于出版,郝晓光便有了骑行500公里的“壮举”。

  2016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整版推介了郝晓光和他的世界地图,朋友称这是历经17年的漫漫长路终于修得正果。

  如果说“17年一剑”太漫长,那么郝晓光对于马克思主义剩余哲学研究的一剑,一耗时便是35年!

  “在进藏路上你总能看见一群群坚毅的行者,跪行在朝圣的万里途中,遇山拜山,遇水跪水,一拜便是一年,一跪已是一生。郝晓光做事的坚韧执着近乎于藏族人民对佛教的虔诚。”这是朋友眼里的郝晓光。

  研究藏南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测绘科学家,发明世界地图因为他要给人们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35年持续研究一个与职称和养家糊口无关的哲学课题,只为弄清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探寻祖国的发展之路。这每一个“个人行为”,除了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还经常面对更多的曲折。

  谁让他是一个以为天下为已任的“中国式贵族”。

  有诗《万古愁》为证:“北斗藏南话春秋,不到黄河誓不休。欲借通麦温泉水,一解心中万古愁。”


  “十年一剑”需要坚韧和情怀,以天下为已任,郝晓光需要“一剑封喉”的能力。

  让时光回到10年前,郝晓光读到了一篇文章《中国地图上的空白》,其中云:“看一下中国出版的西藏自治区地图,你会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大片奇怪的空白区,那上面竟没有地名。”

  那一块大地方,便是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藏南地区。

  “把地名补起来!”郝晓光在心底发誓。

  今天,郝晓光的藏南研究成果如下:将我国现行《中国地图》上藏南被占领地区的地名从9个增加到36个,根据藏南地区门巴族和珞巴族的历史渊源及地理分布,认定门巴族和珞巴族始终是中国非跨境民族,从民族同源性及相关历史事件的延续等方面论证藏南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动了藏南地区地理学的研究。

  帮助郝晓光摘取累累硕果的,是他破解藏南困境的利剑:居民有中华血统,地方有中国古地名,你说这是谁的土地?

  “是时候了,被印度控制的中国藏南地区地图应标传统中国地名”。4月7日,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上,郝晓光一语中的,一剑封喉。4月8日,关于这次大讲堂的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5万,各大网站纷纷转载。

  无独有偶。2000年,当郝晓光提出横版世界地图上南极严重变形的问题,一位地图界权威说:“这是世界难题,没有办法解决”。

一名中科院博士剑走偏锋的地图人生

  面对这个“世界难题”,郝晓光陷入深思。困境中,传统的中国对联给了他灵感:有上就有下,有横就有竖,何不把地图竖起来?

  竖起来看世界,当这一神来之笔挥出,便引发了一场革命:人们眼里的世界不再是延续了400多年的横版地图,还有更准确表达南北半球关系的竖版地图。这套地图在航海、航空、科考、军事等多领域被广泛应用,依据这套地图,郝晓光提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扩方案”被采纳,弥补了中国对美军事布局的重大失误。

  “竖起来看世界”,“世界难题”迎刃而解,不能不说是“一剑封喉”。

  据说有一回,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间隙,一位外国科学家对中国的中庸文化颇有微词,郝晓光从世界五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流传至今为切入点,一番论证下来,对方连连点头。

  “一剑封喉”。事后说起此事,郝晓光总忍不住地“自我褒奖”。

  “一剑封喉”在郝晓光研究的更多领域中均有展现。比如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他的第一步是否证“满足需要”这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即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被认为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但是,如果社会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会是什么情形?

  由于“否证”到了点子上,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游刃有余。2014年起,郝晓光担任某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专题组稿人,这显然是“当然权威”的代名词。

  能够一剑封喉的,是那些知识面广、思维敏捷而见解独到者,能够一剑封喉的,是那些有胆识,有思想,有创新精神者......嗯,就是“郝晓光”们。

  有人说郝晓光“离经叛道”,有人说他“特立独行”,也有人说他“剑走偏锋”。

  不按常规出牌,常有奇思妙想,是郝晓光不同他人之处,也是他的过人之处。

  这不,以科学家的身份,却玩起了文人雅客式的“诗配照”。

  今年4月29日,在湖北咸宁仙农山,郝晓光与隐居在此的诗人李云石有了一场关于“诗配照”的促膝长谈。

  “比如卡拉OK的意义不在于唱得好与差,而在于都在从事文化活动。诗配照如诗歌领域的卡拉OK,这种模式看起来简单,实则可以把唐诗宋词的古韵推向更多的人群,而手机照相功能的诞生为诗配照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在郝晓光的叙述中,李云石紧紧握住他的手。

  “这是一项国人文化和修养的爬坡运动,我们该担当,也要担当!”

  以天下为已任的人,总是如此心有灵犀,相见恨晚。

  “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是人们对郝晓光的普遍认知,也有朋友们称他由“几百部名著堆起”。

  从中学时代开始,郝晓光阅遍中外名著,并通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学科的《汉译名著》。 于是中国的测绘科学家中,多了一位人文素养甚高的郝晓光。有时候,他以票友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也有时候,他会陶醉在萨特的戏剧中。那么有时候,他剑走偏锋般地推广诗配照,似乎也合情合理。

  初识郝晓光的人,总觉着他在“玩”。殊不知,在“玩”中做大事体现的正是他剑走偏锋。

  今年五一期间,郝晓光在微信朋友圈“洋洋得意”地晒出他抵达神农架的照片,晒出他航拍的神农顶,并热情地请朋友们为照片配诗,好不“闲情逸致”。

  很少有人知道,此次登神龙顶是在无食、无水、无氧、无后缓、无摄助、暴晒下爬了2999级台阶(海拔3106米),另外还爬了一座布满荆棘和暗洞的野山。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下次进藏考察试飞航拍器。

  这“玩”背后的所谓“事”,是南极、南海科考,是震前扰动研究,是行车万里西藏路......

  提出高山区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方法,开创国内高山区高精度重力油气勘探的先例;在南极中山站越冬期间采用LacosteET重力仪观测中,发现了“震前扰动”现象;提出了 “参数椭球概念”、“准等位概念”和“重力聚点概念”,以及“纬向密度概念”、“密度扁率概念”和“似水准椭球概念”,研究建立地球正常密度理论;在纬度30多度的地方,发现并计算出“地球重力聚点”,提出地球重力聚点概念,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单之蔷主编推广,现已发展成著名的旅游品牌“北纬30度”.......这“玩”的背后,是他在专业领域的累累硕果。

  一件染了色的T恤,他可以穿一个夏天,但是每一份纸质资料,他都用塑料袋悉心保存;一条围巾被他围成丝巾还有脖子上,复印资料却一定要选新的复印机......这也是爱“玩”的郝晓光。

  “没错,你终于见到大名鼎鼎的郝博士了。”

  “你看我这地图,精致得一塌糊涂!”

  “别担心,记住是在跟谁(当然是我)合作!”

  这是典型的郝式语言:幽默诙谐,也带着典型的郝式风格:舍我其谁。噢,剑走偏锋的人,需要这样寻找快乐的能力,也需要这样的王者风范。

  5月21日,郝晓光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人民日报》对他的整版报道图片,并期待关于藏南和哲学的另外两个专版。

  让我们共同期待“三剑合一”的那一天。(文|谌胜蓝)

       声明: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分享到:

相关资讯

  • 卫星地图数据在公路管理规划的应用

    我国高速公路、公路、铁路近年来迅速发展,在施工技术层面已经位列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前期施工与后期管理仍有大量可以共改进的地方。遥感卫星地图再次成为了行业的应用首选。只要与地理信息、空间关系、空间展现有关的所有行业都可以依托卫星影像实施先进可靠的工作以提高工作…

    2017/5/19 16:37:28
  • 卫星地图影像数据在环境灾害的应用

    遥感信息科学从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一步将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作为一个完整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系统,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地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全球尺度上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2017/5/16 16:01:14
  • 万能地图下载器在地质能源应用

    什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实行用途管制…

    2017/5/8 18:00:29
  • 卫星地图影像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卫星地图影像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向航天遥感技术也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主要针对具体应用需求,通过卫星地面站获取合适的覆盖范围的最新的城市卫星地图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图像专业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辐射校正、增强、融合、镶嵌等处理。同时,借助城市应…

    2017/5/5 16:22:42

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